行业百科
Tobii眼动追踪在步态稳定性评估中的生物力学指标提取
时间:2025-09-28
作者:小编

核心要点摘要


眼动追踪技术通过捕捉眼球运动特征,结合步态生物力学指标,可量化视觉注意力分配与步态稳定性的关联。本文从步态稳定性评估的痛点切入,解析眼动参数提取方法,提出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案,为运动医学与康复工程提供新工具。

Tobii眼动追踪

提出问题:步态稳定性评估的传统局限


步态分析作为生物力学的重要分支,长期依赖运动捕捉系统与力学传感器,通过关节角度、地面反作用力等参数评估步态模式。然而,传统方法存在两大局限:其一,仅能反映肢体运动的宏观特征,难以捕捉视觉注意力分配对步态的微观调控;其二,数据采集需特定实验室环境,生态效度受限。例如,脑损伤患者可能因实验室压力改变自然步态,导致评估结果偏差。


传统步态分析参数局限性


仅反映肢体运动结果,忽视视觉-运动耦合机制


实验室环境干扰自然行为表达


无法量化注意力资源分配对步态的影响


分析问题:眼动追踪的介入价值


眼动追踪技术通过记录注视点分布、扫视频率、瞳孔变化等参数,可揭示视觉注意力分配模式。研究表明,步态稳定性与视觉注意力存在显著关联:偏瘫患者因视觉空间感知障碍,常出现注视点偏移与扫视频率异常;帕金森病患者因运动控制衰退,注视点稳定性下降且扫视幅度增大。


关键眼动参数与步态稳定性的关联


注视点分布:支撑相注视点集中于足部区域,提示视觉反馈主导平衡调控;摆动相注视点转移至目标方向,反映前瞻性运动规划。


扫视频率:高扫视频率可能暗示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增强,导致步态谨慎性提高。


瞳孔变化:瞳孔直径扩大与认知负荷增加相关,可能反映步态调整时的信息处理需求。


解决问题:多模态指标提取方案


1. 硬件系统设计


采用可穿戴式眼动仪与运动捕捉系统同步采集数据。眼动仪需具备高采样率(≥120Hz)与亚度级精度,以捕捉微扫视(Microsaccades)等瞬态眼球运动;运动捕捉系统通过惯性传感器与光学标记点,记录下肢关节三维运动。


2. 数据融合算法


通过时间对齐与空间校准,将眼动数据(注视点坐标、扫视向量)与步态数据(关节角度、步长)映射至统一坐标系。例如,计算支撑相足部接触时刻的注视点分布熵,量化视觉注意力集中度;通过扫视方向与步态方向的一致性分析,评估运动规划前瞻性。


3. 生物力学指标构建


基于眼动-步态耦合机制,提取以下指标:


视觉平衡指数(VBI):支撑相注视点与足部压力中心的空间距离,反映视觉反馈对平衡的贡献度。


运动规划效率(MPE):摆动相扫视方向与实际步态方向的夹角余弦值,量化前瞻性运动规划的准确性。


认知负荷指数(CLI):瞳孔直径变化率与步态复杂度的相关性系数,评估信息处理对步态稳定性的影响。

Tobii眼动追踪

应用场景与案例


脑损伤康复评估:通过对比健康人群与脑损伤患者的VBI值,量化视觉平衡调控能力的衰退程度,指导个性化康复方案。


老年跌倒风险预测:结合MPE值与步态速度变异系数,构建跌倒风险预测模型,识别高风险个体。


人机交互设计优化:分析外骨骼机器人使用者的CLI值,优化控制界面布局,降低认知负荷。


问答列表


Q1:眼动追踪如何量化步态稳定性?


A:通过注视点分布熵、扫视-步态方向一致性等参数,反映视觉注意力分配对平衡调控与运动规划的影响。


Q2:哪些眼动参数与步态稳定性最相关?


A:注视点集中度、扫视频率、瞳孔直径变化率与步态周期的空间耦合性。


Q3:多模态数据融合的难点是什么?


A:时间同步误差、空间坐标系校准偏差及不同传感器采样率的匹配问题。


Q4:该技术能否用于实时步态监测?


A:可穿戴式设备结合边缘计算算法,可实现低延迟的实时参数提取与风险预警。


Q5:未来研究方向是什么?


A:深化眼动-步态-肌电的多模态耦合机制研究,开发便携式临床评估工具。

Tobii眼动追踪

本文总结


眼动追踪技术通过量化视觉注意力分配模式,为步态稳定性评估提供了生物力学新维度。结合运动捕捉系统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案,可揭示视觉-运动耦合机制,为运动医学、康复工程及人机交互领域提供科学工具。未来,随着算法优化与硬件轻量化,该技术有望成为步态分析的标准方法。


相关文章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顶部